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成果首發(fā) > 正文

2030:一個更為平衡、共同發(fā)展的世界(6)

共同發(fā)展,世界共贏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后,中共十八大召開,新的中國領導層登上了歷史舞臺。2013年,中國領導人先后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被合稱為“一帶一路”。這是一個與其他各國謀求共同發(fā)展的重大倡議,其中蘊含著各種可能和機遇。

鑒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很多國家的共同瓶頸,而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需求和資金的可能供給之間存在很大的鴻溝,中國發(fā)起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過去,多邊金融機構(gòu)、多邊開發(fā)銀行無不是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下成立和運作的?,F(xiàn)在,由一個非西方的新興國家發(fā)起成立多邊國際機構(gòu),西方國家則先后加入其中,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它正體現(xiàn)了中國在發(fā)揮領導作用。由五個金磚國家建立的新開發(fā)銀行,是幾個非西方的新興發(fā)展中大國共同發(fā)起成立的,也是開風氣之先之舉。盡管規(guī)模不大,但在發(fā)展中國家間仍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了絲路基金并于2014年底正式啟動運作。設立絲路基金是中國利用自身資金實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舉措。絲路基金堅持市場化、國際化、專業(yè)化運作原則,積極創(chuàng)新投融資方式,發(fā)揮以中長期股權(quán)投資為主的特點,撬動各類資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截至2017年5月,絲路基金已簽約15個項目,承諾投資金額累計達到60億美元,并單獨出資20億美元設立中哈產(chǎn)能合作基金,投資覆蓋俄蒙、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北非及歐洲等地區(qū)的基礎設施、資源開發(fā)、產(chǎn)業(yè)合作、金融合作等領域。

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還發(fā)起召開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首次高峰論壇于2017年5月成功舉行,來自世界的一百多個國家派代表與會,有29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會議,堪稱盛況。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演講中宣布,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fā)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將向“一帶一路”沿線發(fā)展中國家提供2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yī)”等項目;將向有關(guān)國際組織提供10億美元,落實一批惠及沿線國家的合作項目。⑩

所有這些,或多或少都是中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思想的反映,其中蘊含著既深刻又淺顯的道理,即只有共同發(fā)展,才是解決世界上各種問題的根本之道。這也反襯了西方思想的某種不足,比如,主要依靠軍事手段反恐誤入歧途,引發(fā)了更進一步的問題;疾風暴雨式地改變一個國家的政權(quán),往往造成權(quán)力真空,社會失序,導致大批難民涌向國外,釀成難民危機。若干年來,我們已多次看到這類沉重的戲劇不斷地在世界不同國家上演,凸顯了西方思想中的缺陷和西方式思維的捉襟見肘。就此而言,中國的共同發(fā)展理念必將發(fā)揮糾偏的作用。通過各國的共同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將使相當多的問題、難題得到緩解或解決。這正是中國思想和發(fā)展經(jīng)驗所能貢獻于世界的。

2030年,中國應已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目標,GDP有可能已超過美國,但GDP并不能說明太多問題,美國的平均發(fā)達水平、綜合國力仍可能在中國之上,但中美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縮小,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新興大國在一些領域逐漸發(fā)揮領導作用,“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世界在力量配置方面變得更為平衡,中國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是可以期待的。

注釋

1.Charles Krauthammer,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70/1 (1990/1991): pp.23-33. 另可參見Ivo H. Daalder and James M. Lindsay, America Unbound,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3。

2.[加]阿米塔•阿查亞:《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jié)》,袁正清、肖瑩瑩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二章。

3.[美]馬克•布坎南:《為什么說用GDP衡量一國財富沒有意義》,泰國《曼谷郵報》,2014年11月4日。

4.張振江:《從英鎊到美元:國際經(jīng)濟霸權(quán)的轉(zhuǎn)移(1933~194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5.[美]塞繆爾•亨廷頓:《衰落抑復興?》,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處:《交流》,1989年第4期。

6.Paul Volcker and Toyoo Gyohten, Changing Fortunes: The World's Money and the Threat to American Leadership, New York: Times Books, 1992, p. 289.

7.G. John Ikenberry,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11(3), Fall 1996.

8.陳志敏、周國榮:《國際領導與中國協(xié)進型領導角色的構(gòu)建》,《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7年第3期,第15~34頁。

9.王緝思主編:《高處不勝寒——冷戰(zhàn)后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和世界地位》,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10.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5月15日,第3版。

 

A More Balanced World ofCommon Development in 2030
Ren Xiao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in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promoting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its growing power. But we must be soberly aware that only the GDP is not enough to reflect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addi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ttainment, people’s quality, military power, national innovation, cultural attraction and other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elements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untry's national strength. China has no intention of challenging America’s world leader status.But with the increasing strength, the world will ask China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global affairs.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pursue a type of shared-leadership, emphasizing the sharing of leadership, responsibility, and results. In 2030, China should have achieved the goal of buildinga well-off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ill be further narrowed, emerging powers, including China, will gradually play a leading rolein some are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will make significant progress, world power will become more balanced, and China’s can be expected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Chinese power, National strength, Shared leadership

任曉,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理論、東亞國際關(guān)系、中國外交。主要著作有《中國行政改革》《韓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政治分析》《韓國政治體制》《中美日三邊關(guān)系》等。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樊保玲]
標簽: 共同發(fā)展   世界